关于: 全部
别等失败主动找你
别等失败主动找你
本文取自于《一亿赞》 我在学习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 大部分的人是非常憎恨自己的失败的。大多数人为了逃避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可以做任何事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班上有个男生奥数很厉害,人也很聪明, 然而他下象棋却不那么厉害。 有一次,他和班上象棋玩得最好的同学下象棋,棋子被吃到只剩下“光杆司令”之后,他恼羞成怒推翻了整个棋盘,且此后再也没有和同学下过象棋。我们可以知道,这个人即使奥数再好,...
1946 发布于:2021-09-18
我看到你的愤怒,正在毁掉你
我看到你的愤怒,正在毁掉你
本文取自于《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》 当一个人身处愤怒之中时, 她恨不得毁掉全世界。 当一个人身处愤怒之中时,她会有一种想要毁灭全世界的感觉。愤怒之火熊熊燃烧,如果真的如她所愿,能将这世界烧得片甲不留,那么她自己也会一样,被这愤怒的火焰燃烧,直至化为灰烬。 《三块广告牌》讲述的是一个少女被害后的故事,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呈现了法律、种族、人性等冲突,可以说每一个线索都独立成章,值得我们...
1747 发布于:2021-09-13
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你自己
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你自己
本文取自于《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》 无论何时, 一个人的存在本身,才是最大的价值。 二〇一八年秋天,我从网上又看到一条女性自杀的新闻。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,在留下相册里一张张动人的照片,在写下对那个带给她痛苦和绝望的男人的控诉后,离开了这个世界。她曾经是一个演员,也曾经是选美冠军。她靠自己的努力,一年也有几十万以上的收入,但是在嫁给一个富二代之后,因为婆家不希望她继续工作,她就专注于家庭,...
2015 发布于:2021-09-13
人类行为中的反常
人类行为中的反常
本文取自于《动机心理学》 在一生中,我们常会发觉自己有一些反常行为。许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心理学发烧友可能会由此而夸大其词,措辞浮夸地宣称“人类行为是非理智的”。这种说法仅仅流于表面,并未对一直作用于人类理智的古老心理机制有深刻的认识。反常行为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或思考是非理性的,而是意味着人类控制自我行为的意识有时是十分局限的,有时是微弱的,有时是与自身的所作所为毫无关联的。若我们曾留心观...
1988 发布于:2021-09-12
别拿面试问话不当功夫 – 招聘者该怎么有效提问
别拿面试问话不当功夫 – 招聘者该怎么有效提问
本文取自于《3分钟识别人才:善用面试的20种方法,找到你最想要的人才》 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,这是人力资源部以及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部门经理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。那么,部门经理怎样才能为企业吸纳最适合的人才呢?答案就是:修炼“面试问话术”。 一、不会发问就招不到“真人才” 每个人都是人才,只要你有发现人才、识别人才的能力。 成为知人善用的“伯乐” 能够汇聚更多的精英才俊为...
2079 发布于:2021-09-12
职场“废人”是怎样形成的
职场“废人”是怎样形成的
本文取自于《一亿赞》 --曾加 在起点无甚差异的情况下,职场“废人”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?究其原因,无外乎以下几种。沉溺于“轻易获得高成就感”的事情。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少的付出获得很大“回报”的偏方,哪怕回报是虚拟的。这种行为会提升人的“兴奋阈值”,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真实的成就感,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,陷入恶性循环。 症状轻的:沉迷于游戏(在虚拟世界中的“成功”来得更快)、...
1727 发布于:2021-09-11
我的“零经验”转行之路
我的“零经验”转行之路
本文取自于《一亿赞》 -- 大Q小陈 我今年29岁,毕业7年,前6年一直在传统的石油行业,今年“零经验”“零基础”转行到互联网行业: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近7年才艰难转行! 所以这次转行,我非常慎重,为了找到正确的方向,我几乎看遍了知乎上所有关于转行的高赞回答,并且花钱咨询了职业规划专家。最终花费近2个月时间、几千元钞票,得出自己的职场转型方法论。 在这里分享给各位,希望能有所...
3644 发布于:2021-09-09
改宗效应:想讨人喜欢?那就反驳他吧
改宗效应:想讨人喜欢?那就反驳他吧
本文取自于《墨菲定律》 “改宗效应”出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·西格尔的一个著名研究。在研究报告中,西格尔称他招募了三组志愿者,都是某些主流理论的坚定支持者。同时又安排了三组“伪被试者”作为倾听者。接着,他要求三组志愿者向三组倾听者陈述他们各自信奉的理论,同时,按照他的要求: A组志愿者在陈述过程中,倾听者必须全程表示认同。 B组志愿者在陈述过程中,倾听者必须全程反驳所有观点。 ...
1965 发布于:2021-09-06
多看效应:提高曝光度,提升好感度
多看效应:提高曝光度,提升好感度
本文取自于《墨菲定律》 在20世纪60年代,心理学家罗伯特·扎荣茨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,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:扎荣茨在一所中学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。他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写下了一些奇怪的符号、图案,包括英文单词、汉字、绘画、人像、几何图形和其他毫无意义的符号。这些符号、图案一直保留在黑板的角落上,班里的学生每天上课时都会瞥见它们,但没人知道它们的意义,老师也从不提起。久而久之,学生...
2098 发布于:2021-09-06
听歌“上瘾”是耳虫在“作怪”
听歌“上瘾”是耳虫在“作怪”
本文取自于《新华网科普中国-科学原理一点通作者: 周子毅》 听歌也会“上瘾”!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?当你单曲循环一首歌很长时间,会发现关掉音响后,这首歌的旋律还是会回旋在脑海中,甚至跟随你一天。 其实,这是耳虫现象。“耳虫”(earworm)是从德文Ohrwurm直译过来的。这个词把 “爬进”脑中的音乐形象地比喻成一只虫。而有研究者也把“耳虫”引起的这种感觉叫“认知瘙痒”,让人忍不住想去...
2274 发布于:2021-09-06
此网站将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为您带来更好的服务和功能, 相关信息已注标在了隐私声明使用条款。 你是否同意并继续使用此网站呢?